由於加入了一個由幾位年青藝術工作者每星期聯合撰寫的,有關人文/藝術/生活等等的網誌 VAPIN,這邊便荒廢了起來。不覺一、兩個月過去了,所以打算把那邊寫的某些文章轉載過來。此為在那邊寫有關攝影的文章的第一篇。
http://vapin.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8903.html
〈有關攝影,的一點歷史。〉
早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時期,光影原理已被發現並記載於我國典籍之中。《墨子.卷十.經說下》:「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故成景於上;首敝上光,故成景於下。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障內也。」墨子發現當光線通過小孔,會把景物上下倒轉,並投影到屏障之上。宋末元初,我國科學家趙友欽著《革象新書》,其中段落〈小罅光景〉更詳細記載了針孔成像的細微變化,如光源、孔徑、象距和物距的關系。然而這項原理被實質應用到攝影術上,則只二百年的光景。
《墨子.卷十.經說下》
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西方開始應用暗室"Camera Obscura"(透鏡加上暗室投影)作繪畫輔助工具,同時透視法開始被廣泛應用於繪畫之上。自此時起,人類社會對「真實的重現」'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的意識傾向開始改變。由於應用透視法的繪畫把接近人類視覺經驗的影像帶進生活裡去,「影像是真實的重現」一概念漸漸形成並根深柢固。十八世紀更一度出現能輕巧手提的暗箱,作室外靜物描繪之用。這點大大衝擊了繪畫傳統,由於物事能透過繪畫輔助工具輕易重現至非常像真的程度,畫家們的專注點變得更為深入,從印象派起始,畫家們都專注在當時攝影未能重現的關節:如光影與色彩的關系,甚至個人情感之上。
世界公認第一張相片,則要到1826年方始面世。法國人尼埃普斯 Nicephore Niepce 用氯化銀作感光物料,並以鉛錫板作媒介獲得正像顯影,拍得公認世界上的第一張相片"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 當時,一張照片需於日光下拍攝八小時。
1837年1月,同為法國人的達蓋爾 Louis J M Daguerre 進一步改良並簡化感光媒介,以氯氣薰蒸於銀版上並以大蘇打定影,大大縮短拍攝時間至數十分鐘,且影像得以永久保存。這天,是被公認為攝影術誕生的一日,當然此時的攝影師,須要操作複雜的物埋與化學過程方能拍得一張照片,屬於非常專門的技術。
自始,攝影術被不斷改良,並廣泛被應用在貴族人物肖像的紀錄上。直至十九世紀末,Eastman Kodak (柯達)公司研發出膠卷(把感光劑附在軟質膠片上),攝影人口以及影像急劇增加,並開始真正普及。柯達公司一句口號「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並聲稱任何人都可不需指示便能拍得照片;當時一台Kodak Brownie 照相機價格為一美元(相當於現今二十五美元),已包含相機內菲林及一次沖晒的價錢,在沖晒後Kodak 會替相機擁有者重新裝上新的底片。
1930年代起,各個相機廠牌如徠卡(Leica),康泰時(Contax),愛克發(Agfa)的35mm等輕便相機如雨後春荀般出現,令新聞業開始變成影像主導的世界,由柯達所推出的135菲林因其使用上的便利性,亦一直流行至今。
二戰後日本的相機工業忽地急促發展,各照相機公司自五十年代始更自加緊開拓平民市場。例如奧林巴斯(Olympus)著名的半格相機Pen 系列,最初就是為了減低使用者的沖曬成本而開發。往後的價格進一步下調的 Pen EE 系列甚至至在相機廣告上指明主婦跟小孩都能拍出好照片來針對平民市場。
隨著照相機的類型價格不斷因競爭及生產技術改進而下跌,令世界開始進入今日影像廣泛流行並被輕易應用的時代。至 2000年,民用數碼相機普及,即成時至今日的攝影氛圍,討論暫且按下,留待下回分解。
圖片:網上來源
--------------------------
Ron Lau - 現從事碩果僅存的菲林相機研發工作,每天都希望多看點新物事
逢星期二上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