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紀實攝影 - 客觀呈現主觀意圖〉art plus 01-2014 vol.27



紀實攝影 - 客觀呈現主觀意圖〉art plus 01-2014 vol.27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攝影的本質,與照片中的歷史


蘇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 於其攝影論述著作《論攝影》(on Photography) 第一章〈柏拉圖的洞穴〉中開首即提到,「攝影改變並擴展了我們對於甚麼值得一看,以及我們有權注意甚麼的觀念。」

又假如歷史真如華特.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 所 言,並非過去所發生過並遺留下來的,而是當下回望細碎片段所能認出並組合起來的記憶的話,攝影,就正在大力左右昔日的碎片如何構成,與今日所用來組合記憶的成份。過去留下自己所拍的、家人、朋友所拍的照片如何地在當下的時空被選擇拍下,然後昔日的照片如何被回憶的人閱讀,便造就成截然不同的歷史。


縱 然蘇珊. 桑塔格本人非完全贊同,然而在《論攝影》的卷首中,就開宗明義地提到攝影的成品「照片」,於大眾概念中毫無疑問的即「現實的再現」 (representation of the reality)。《論攝影》一書中提到「照片可以提供證據。當我們聽說某事,但又疑竇重重時,一但看到照片,這件事便似乎得到了證實。」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亦在其攝影論述著作中提到「攝影的所思很簡單平凡,毫無深度:只是『此曾在』......因直到今天,除非經由中介過程,沒有任何其他圖像能夠向我證實過去的事物。」無疑,攝影乃透過物理性的光線投影,再以化學程序把投影鉅細無遺的記錄下來,每個過程和動作,均為純綷的科學,有數可循。此種物理特性即毫無 問題地構成「照片即真實」(縱現今科電腦技能改變照片內容,人們仍相信,甚至更為確信「原本的照片」即曾經出現的現實的證據)的概念。每當人們或因看見一處漂亮的風景勾起曾幾何時到異地旅遊一瞥見過的景色,或因遇上街邊賣菜的老嫗而憶起過世的祖母,總會理所當然地翻看舊照片,企圖把矇矓的過去看清楚,企圖找回「真實的過去(歷史)」。然而照片所能提供的,就能確實是「真實的歷史」嗎?

且勿論班雅明說「(歷史)並非過去所發生過並遺留下來的」而回到舊照片上面,攝影產物「照片」是否真能有助妥善重現「歷史」確實成疑。基於攝影的物理特質, 於鏡頭視角內的所有大小物事皆會忠實地被記下。比如你為正在郊遊野餐的兒子拍照,不免會連同背景公園內的景物、過路的途人,甚或兒子祖母為當天準備的餐盒 內容都記錄下來。當若干年後矇矓想起兒子祖母曾幾何時為孫兒做過魚肉煎蛋角的味道,翻看照片卻發現當天的煎蛋竟是豬肉餡料,矛盾即由此生:到底回憶中的嘗 過魚肉蛋角的味蕾觸覺,還是忠實無遺的照片方是「真實的過去」?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會傾向輕易相信眼見的照片內容,都不情願堅持自己昔日味蕾的感覺,並簡單地說一句「是我記錯了吧」便即了結。殊不知實情可能是那天兒子的祖母兩種餡料都做過,魚肉蛋角就在豬肉餡料下面逃進照片的死角,或早在照片被攝下一刻以 前早就到肚子裏去了。如是,「忠實」的照片就以「記憶錯誤」的罪名,把魚肉蛋角的味道永遠埋葬。


另外,日本當代攝影家荒木經惟於其攝影自述〈寫真的話〉中 提過:「構圖,就是去拍自己所喜愛的,而不拍自己所不喜愛的。」確實,重看昨日自己所拍的照片或許還好,當今世代照片的另一功用即與他人分享。當觀看他人所拍的照片之時,所見的照片內容即從別人眼中所見過的「過去」,別人昔日所喜愛(或受觸動)的事物。假若照片內的時空為你所與他人共同度過,眼前所見照片 卻未必為與自己其時被觸動的回憶所吻合。縱使你可能會驚嘆「原來那天有事物如此出現過」而自己並無注意,然而欣賞許多照片過後,自己無(照片)所依據的記 憶就變得為愈為迷矇,直至對共度過的時光痕跡,都只留在照片裏。

班雅明以星座比喻過去的回憶,指出重現過去的映象有若發現星座,觀天者必須將天象和自己的命運連結起來才有可能發現星座。「這個世代如果不能從過去的映象(筆按:指記憶)裡找出切身利益的所在,那麼過去的映象也會從此消逝。」;攝影術與照片,卻是觀天者與漫天星宿之間的光亮街燈。當觀天者企圖把星星串連起來成為星座之時,目前燿眼的街燈卻在星宿間扮演格格 不入的符號,結果觀天者的眼前,就漸漸只能看見街燈。羅蘭巴特說得好:「攝影成了一種奇怪的媒介,一種新形式的幻覺:就感官知覺而言是假的,就時間而言是真的:這是一個緩和化了,可說適度節制,矛盾並存的幻覺:與真實擦身而過的瘋狂影像,與真實略有涉獵的瘋狂影像。」如是,照片倒底算是哪門子的真實。



人們因為害怕忘記所以不斷拍照;因為肯定自己會忘記細節,所以用攝影鉅細無遺地把眼前一切貪婪記下。在此無意浪漫化回憶的美好,但當人們把過去時空內的片段 作為互不串連的符號察看,不斷或多或少地跟自己的記憶產生矛盾,重寫記憶,產生矛盾,再重寫記憶;當人們把一切的過去都托負在攝影上面之時,世界將會變得何如,我們的歷史質又會變得何如。


(原載於 VAPIN)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淺談二十世紀攝影巨匠:布列松與「決定性的瞬間」〉art plus 03-2013 vol.17


〈淺談二十世紀攝影巨匠:布列松與「決定性的瞬間」〉art plus 03-2013 vol.17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I don't have a pen series' 2013-06-10

'avocado paste painted on bread by Sunday Lai
2013


'I don't have a pen series' - let's kick it starts.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攝影和故事,與傳統的衰亡。2012-12-23


有試過偶而翻翻相簿看著生活間隨意拍的照片,除了照片內的時空,其他時間都像憑空消失了,都想不起來了嗎?回想少時好多經歷都深刻印在腦海,都是個豐滿整體;然而擁有照相機往後的回憶,竟變得只有照片上的影像?

是科技讓我們的腦袋懶惰了嗎;是我們無意識地認為照相機能為我們留住過去,而不再用心感受了嗎。


攝影機有如時鐘一樣,把過去變成了一個個的定格。時鐘把過去劃分成整齊的間隔,每件事的發生都被統統歸進特定的時空裡去。然後,漸漸地發生過的事便都只停留 在擁有日期的過去裏面。當一張張的照片確實無誤的記下舊日每一個細節,我們都被照片內豐富的符號充塞著腦袋。看見那天旅遊的照片內綠草如筃,藍天白雲,許 多的名勝古跡如真實般重現 眼前,有誰還會去記得過去皮膚上停留過清風的觸感,青草地上的悠然氣味?震撼人心的過去如是,平淡生活裏的瑣碎如是。由於時間與攝影影像都這般實在,定格 與定格之間的許多細碎,不覺間都被慢慢遺忘。攝影是證據,是真實,縱使照片與記憶有所矛盾,我們都傾向相信照片而放下記憶,歷史在照片愈來愈多的當代,便 愈快的步向消亡。

數十年前,攝影還未曾如斯普及的年代照片相對地顯得珍貴,每下按動的快門都擁有一定的份量,如是, 同一場景下照片定然不多。由於進行攝影者如斯珍重地拍下每個鏡頭,將照片之間的空隙填補起來成為故事多少還得依靠觀者的記憶。數碼年代以後,攝拍看似不用 成本,攝影工具也方便到不需要拍攝者用心駕御,大量的照片在半無意識下被生產出來,甚或拍攝過後不合心意即可立即刪掉,每張照片的重量因而變得可有可無。 當代許多照片「剌點」與「靈光」,也就隨之被淹沒在照片洪流之下。


看似毫無成本的數碼攝影還造成另外一個情況:美景當前拍攝不用成本,自當然把大小看似具有價值的東西都拍下。此即在拍攝過程中已進行了認真的揀選,不被拍 下的即被判斷為毫無價值之物;同時因為人們把記憶都依賴在照相機之上,感觀記憶亦隨之被漠視。結果,人們對過去的入口只剩下大量失去靈光的照片,單一的, 此外即無。

這種以照片為過去入口的單一模式,亦導致傳統的漸漸消亡。原本口耳相傳的傳統,在依賴影像作為記憶媒介的 流傳之下變得表面化和影像化,原本透過口耳相傳的傳統背後起源,動作緣由等等都漸漸失傳,甚至因為後人參者表面影像而變形,扭曲及失去意義。今天大家都從 朋友結婚相片中知道新娘子出門要撒米打紅傘,然而有誰知道何以就能擋煞辟邪?又大家都從潮流雜誌中看到HipHop 打扮者多束起單邊褲管並以此蔚為風尚,有誰知道其實束起單邊褲管是為了踩踏花式單車時避免褲管碰到鍊條的做法而已。

在面對將大量影像當作歷史入口的今日要找回過去時間的重量,便得好好認清影像、記憶與過去觸感的關系;別要掉進虛空的海裡,失去靈光而活。

伸延閱讀: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華特.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著
《明室.攝影札記》﹣ 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著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as a portal, 2012-11-28



of semiotic, aesthetics and plenty of massive thought about composition.


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從紀實到「圖像詩」---- Heinz Cibulka



〈從紀實到「圖像詩」---- Heinz Cibulka〉vapin 26/06/12

 
上月因公事到維也納遠行,期間適逢當地龍頭畫廊 Westlicht Gallerie 有新展覽開幕,在同事邀約之下便在下班後一行,展覽是奧地利攝影家 Heinz Cibulka 的回顧展。老實說在次展覽之前筆者對 Heinz 是一無所聞,只是看過展覽以後筆者對其作品與及攝影多少有點感受,今星期借故在此分享一下。

題 外一話,胡適在其留學其間的幾十萬字日記集結《胡適留學日記》中重印自序中提到一個他體會到的經驗:"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 ,胡適在自序中自己翻譯為「要使你所得印象變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記錄或表現成文章。」其實不無道理。

Heinz Cibulka Stadtquartette, 24.05.2012 - 29.07.2012

 Heinz Cibulka (1943-?)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於七十年代中曾參與由 Viennese Actionism 核心人物 Hermann NitschRudolf Schwarzkogler 的 art action, 並為他們作以攝影作紀錄(documentation)。自七十年代起 Heinz 主要以攝影為媒介進行創作,由八十年代初,Heinz 開始了其以四張彩色照片拼貼而成的「圖像詩」("Bildgedichte",英譯 "picture poem" )系列至今。

是次 Westlicht Gallerie 展覽在展出自八十年代至今 Heinz 的大量「圖像詩」作品以外,同時在閣樓展出了六七十年代 Heinz 為 Viennese Actionism 所作的黑白紀錄照片,這些黑白照片分別以放晒 (enlargement) 及照片索引 (strap film contact print) 形 式展示。Heinz 以有效而精準的構圖為 Viennese Actionism 作紀錄,放晒而成的單幅黑白照片濃縮、精煉約化血肉等有機質材在人體上交纏的關系;以照片索引形式的展示則打破了攝影作為瞬間紀錄的本質界限,以類近 stop motion 的形式強化並交代了 Viennese Actionism 在第四維所展示的能量 (energy)。筆者有幸看過 Hermann Nitsch 作品的彩色錄像紀錄,相較之下 Heinz 的黑白照片確實更能準確及深化 Viennese Actionism 並將之帶往另一方面的昇華。

Rudolf Schwarzkogler by Heinz Cibulka

Rudolf Schwarzkogler by Heinz Cibulka , in contact print

對於攝影技法的掌握及作為行為藝術紀實上的運用,Heinz 為我們作出了教科書式的示範。當然這非只單純對攝影媒介的操作熟煉就能成就的作品,攝影者與被攝者/物之間的密切關系,觀者當能從媒介處理的細節之中真切讀(感受)到。


其 實相較 Heniz 為 Viennese Actionism 所作的紀錄照片,「圖像詩」系列方為是次展覽的主菜。有人會認為因 Viennese Actionism 的名氣及帶強烈視覺衝擊的影像所致,「圖像詩」系列相對的比下去了;確實,就筆者看來 Heniz 在六十年代起的紀實照片在媒介掌握運用上,與及作者與被攝體、作品之間情感的處理經已非常成熟,相較後期的「圖像詩」系列,作者似更像要為自己的攝影找尋 一個新的,真正屬於自己出路。
 
 
example of "Bildgedichte", Heinz Cibulka

example of "Bildgedichte", Heinz Cibulka

「圖 像詩」系列以四張內容無關,帶不同主體,攝於不同情境的彩色照片拼合而成一張作品。「圖像詩」的照片以城市為單位,內容的主體非常廣泛:如餵飼、屠宰、無 機物中的生氣、生命精神、物質腐敗等等;然而當嘗試從每張單獨的照片去看,清晰可見 Heniz 並非企圖透過單獨一張照片去展示所思:它們都是為了被拼貼,作為將被聯合的符號而生。

打個比喻,Heinz 以照片中的顏色及符號替代一個個的文字,把單獨看來無特殊意義的圖像聯合起來並將之構成半抽象的觸感。筆者在展覽場地中觀看數十幅攝自不同年代、不同地點 的「圖像詩」之時,即感覺此種狀態有點像中國的五絕詩歌:作者以看似毫無關聯,卻又帶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的四句字詞拼合起來,達致一個帶起承轉合的完整意念 傳遞。筆者腦海立時出現唐代王維的〈鳥鳴澗〉,那與「圖像詩」以各色感觀片段細緻組合成一完整觸感的狀態,不謀而合。


王維 〈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in Westlicht Gallerie, Vienna 

狹 隘地以「攝影作品」來審視,或許 Heinz 於六、七十年代所作的紀實作品更能深度地展示攝影作為藝術媒介的價值;然而後來的「圖像詩」系列,即有趣地丟開了攝影技藝的枷鎖,單純地運用攝影的某點特 質就作者所認為的藝術(人文)再現(represent)。此種比對與發展,即為筆者認為是次 Heinz Cibulka 攝影回顧展的亮點。

圖:internet source /  ron lau
文:Ron Lau 

--------------------------
Ron Lau - 現從事碩果僅存的菲林相機研發工作,希望每天都多看新物事

逢星期二 VAPIN 上載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VAPIN:有關攝影,的一點歷史。 2012-05-14



由於加入了一個由幾位年青藝術工作者每星期聯合撰寫的,有關人文/藝術/生活等等的網誌 VAPIN,這邊便荒廢了起來。不覺一、兩個月過去了,所以打算把那邊寫的某些文章轉載過來。此為在那邊寫有關攝影的文章的第一篇。

http://vapin.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8903.html
〈有關攝影,的一點歷史。〉
 
早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時期,光影原理已被發現並記載於我國典籍之中。《墨子.卷十.經說下》:「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故成景於上;首敝上光,故成景於下。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障內也。」墨子發現當光線通過小孔,會把景物上下倒轉,並投影到屏障之上。宋末元初,我國科學家趙友欽著《革象新書》,其中段落〈小罅光景〉更詳細記載了針孔成像的細微變化,如光源、孔徑、象距和物距的關系。然而這項原理被實質應用到攝影術上,則只二百年的光景。

《墨子.卷十.經說下》


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西方開始應用暗室"Camera Obscura"(透鏡加上暗室投影)作繪畫輔助工具,同時透視法開始被廣泛應用於繪畫之上。自此時起,人類社會對「真實的重現」'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的意識傾向開始改變。由於應用透視法的繪畫把接近人類視覺經驗的影像帶進生活裡去,「影像是真實的重現」一概念漸漸形成並根深柢固。十八世紀更一度出現能輕巧手提的暗箱,作室外靜物描繪之用。這點大大衝擊了繪畫傳統,由於物事能透過繪畫輔助工具輕易重現至非常像真的程度,畫家們的專注點變得更為深入,從印象派起始,畫家們都專注在當時攝影未能重現的關節:如光影與色彩的關系,甚至個人情感之上。

世界公認第一張相片,則要到1826年方始面世。法國人尼埃普斯 Nicephore Niepce 用氯化銀作感光物料,並以鉛錫板作媒介獲得正像顯影,拍得公認世界上的第一張相片"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 當時,一張照片需於日光下拍攝八小時。


“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   Joseph Niépce, 1826.

1837年1月,同為法國人的達蓋爾 Louis J M Daguerre 進一步改良並簡化感光媒介,以氯氣薰蒸於銀版上並以大蘇打定影,大大縮短拍攝時間至數十分鐘,且影像得以永久保存。這天,是被公認為攝影術誕生的一日,當然此時的攝影師,須要操作複雜的物埋與化學過程方能拍得一張照片,屬於非常專門的技術。

自始,攝影術被不斷改良,並廣泛被應用在貴族人物肖像的紀錄上。直至十九世紀末,Eastman Kodak (柯達)公司研發出膠卷(把感光劑附在軟質膠片上),攝影人口以及影像急劇增加,並開始真正普及。柯達公司一句口號「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並聲稱任何人都可不需指示便能拍得照片;當時一台Kodak Brownie 照相機價格為一美元(相當於現今二十五美元),已包含相機內菲林及一次沖晒的價錢,在沖晒後Kodak 會替相機擁有者重新裝上新的底片。





1930年代起,各個相機廠牌如徠卡(Leica),康泰時(Contax),愛克發(Agfa)的35mm等輕便相機如雨後春荀般出現,令新聞業開始變成影像主導的世界,由柯達所推出的135菲林因其使用上的便利性,亦一直流行至今。

二戰後日本的相機工業忽地急促發展,各照相機公司自五十年代始更自加緊開拓平民市場。例如奧林巴斯(Olympus)著名的半格相機Pen 系列,最初就是為了減低使用者的沖曬成本而開發。往後的價格進一步下調的 Pen EE 系列甚至至在相機廣告上指明主婦跟小孩都能拍出好照片來針對平民市場。

隨著照相機的類型價格不斷因競爭及生產技術改進而下跌,令世界開始進入今日影像廣泛流行並被輕易應用的時代。至 2000年,民用數碼相機普及,即成時至今日的攝影氛圍,討論暫且按下,留待下回分解。



圖片:網上來源 


--------------------------
Ron Lau - 現從事碩果僅存的菲林相機研發工作,每天都希望多看點新物事

逢星期二上載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讓我們長大再相遇,2012-03-14



就送給過去,與未來。



讓我們長大再相遇〉

繁繁步道 想那天伴清風滿途
牽手走過 多少路

多少歡笑過後 又多少
誰來伴愉快走那道橋 再不緊要


讓我倆長大過後才相遇,再相遇
此刻我想念對象 假如
如明日
共你邂逅
路 能走 多久

打開冰箱 幻想 淘氣做晚餐添油
添醬
柔柔抱擁 直到清早 說變得更好


讓我倆長大過後才相遇,再相遇
此刻我想念對象 假如
如明日共你邂逅
路 能走 多久


樹下霧聚 霧散 你捉緊我手我親吻你額頭
我們擁著 滋潤小草 黃黃小草


和和
伴著微風,能走多久